單身美眉罹乳癌 病好也不敢婚

更新日期:2008/09/07 07:40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雖然癌症已非絕症,但女性乳癌患者術後的心理調適,常較其他癌症患者困難,特別是卅五歲以下的未婚乳癌女患者,大多數在治癒後仍不敢結婚(天下有哪位丈母娘願意自己的兒子娶一位乳癌病人呢?)

新光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鄭翠芬,昨天在台灣乳房醫學會研討會發表一項調查,追蹤罹癌時年齡在廿歲至卅五歲、共一百五十七名乳癌存活者身心狀況,發現這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這是Common Sense問題,何需浪費時間去追蹤呢?)

其中,受訪的七十五名患者生病前未婚,但她們治療後,竟只有一人結婚。鄭翠芬說,這名女病患罹癌時廿三歲,幸好早期發現,當時男朋友陪她就診,兩人婚後生了兩名孩子。(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啊)

「男人怎麼可能娶我?」鄭翠芬在診間聽到這些未婚女患者對於罹癌的反應,普遍感到悲觀。她說,這群女病患不敢走出來、害怕社交,即使鼓起勇氣交男朋友,每當快進展到身體接觸,又面臨「是否要對男友坦白病情」的天人交戰。(看吧,給西醫治療的結果就是這樣,為何不在一開始時就找中醫來治療呢?)

這些女患者害怕一旦坦白,男友會以「將來能不能生小孩」、「會不會活很久」等理由離開。(這是一般男人正常的反應)

鄭翠芬其中一名女患者,就曾問母親:「如果弟弟要娶有乳癌的老婆,妳會答應嗎?」病患母親不假思索答:「想都不要想!」鄭翠芬說,病患除了男友,「連男友媽媽那關都過不了。」(如何?)

鄭翠芬指出,受訪女患者都開刀切除乳房病灶,並有八成六者輔以化學治療,她們術後滿意度達八至九成,「其實可以過正常生活」,可惜台灣社會對未婚乳癌病患接受度仍不如國外高,且目前乳癌病友組織大多為已婚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據統計,台灣卅五歲以下「極年輕乳癌」患者,發生率為近百分之五,較歐美百分之二來得高,原因可能與基因有關,而且從流行病學發現,台灣乳癌患者的女性動情素受體陽性比率較高,發病年齡也比歐美平均提早十年。和信醫院外科部主任陳啟民五年前就收治一名十八歲、剛考上大學的女病患,雖然癌細胞轉移至腦部,這名女學生仍努力讀完大學。(這位女同學如果找對中醫來治療乳癌,乳癌細胞怎麼會移轉到腦部呢?)

評論

   我一直要求病人來找我之前,千萬不要給西醫碰,如果我是妳們的第一選擇的話,根本就不須要開刀或是化療,一旦開刀或是化療之後,就是面對癌細胞的移轉,對美國人來說,我是他們這裡有名的Last Hope,但是對中國人,我一定要妳們做到,我是妳們的First Choice,因為美國人不懂中醫學,所以我可以原諒,而中國人本來就該知道有中醫學存在,從一開始妳們不找中醫就是錯了,我為何要幫助不信中醫藥的中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