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繞道術,糖尿病治療新契機

更新日期:2007/04/27 06:24 記者:林曉玲/整理報導

糖尿病是發生率頗高的文明病,台灣地區的發生率約6%。雖說良好的血糖控制可有效地降低因糖尿病所引起的併發症,但無論運動、飲食、行為調整、降血糖藥物及施打胰島素等方法,都無法治癒該病症。

第二型糖尿病患同時有嚴重肥胖的問題。研究顯示,肥胖會導致身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當病患肥胖程度越嚴重,血糖就越難控制。因此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降低體重。然而這類病人無論藉飲食控制、運動、藥物等方式,體重都降低得很困難。

兩本國際頂尖的外科醫學雜誌《外科醫學年報》及《外科學期刊》最近不約而同提出胃腸道繞道減肥手術能治癒90%以上的肥胖糖尿病患,而不再需要藥物。這些病患術後不論血糖、血液中胰島素的含量及糖化血紅素的數值皆恢復正常。血糖狀況最長的追蹤時期達14年,而未見復發。

糖尿病患 可望擺脫胰島素

本院在過去五年內也有令人振奮的結果,需要手術的病態性肥胖病患中有25%合併有糖尿病。手術後,大部份病人之病情可大幅改善,不再須要服用任何藥物。究竟是何種機制使然,目前尚無定論。雖然已有證明減少食量及體重降低可明顯改善血糖,但對胃繞道減肥手術後的效果不單是由此可以解釋,而是另有機轉。

假說認為十二指腸及空腸內可能存在一種會誘發擷抗胰島素活性之腸激素。當食物經過十二指腸及空腸時,此種激素會分泌進而導致體內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血糖便因而居高不降。

胃繞道減肥手術後,食物已不再經過這部份的腸道,故此種腸激素分泌會大量降低,使得胰島素的活性重新恢復,因而使血糖正常化。另外一方面食物直接導入後端的腸道則會刺激腸內分泌另一種「腸升糖激素」進而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對血糖的降低也有促進作用。此一學說之機制雖未完全研究透徹,但無疑地打開了一扇希望之窗。

病態性肥胖的治療新希望

減重手術應用在病態性肥胖的治療上已超過40年,經過多次的手術改良,目前在先進國家中,減重手術以胃繞道及可調式胃束帶兩者為主流。胃束帶手術是利用可調節之矽質束帶將胃部包繞以縮小胃容量,來達成漸進式的體重下降;胃繞道手術則是除了藉由胃部整型而縮減胃容量外,並將食物直接繞過約一半長度的小腸,利用縮減食量及降低吸收的雙重機制達到減重的效果。

至於以往台灣本地使用較多的胃隔間手術,目前已被淘汰了。近年來,藉由腹腔鏡方式之減肥手術有降低術後疼痛、減少手術併發症及縮短住院日數等優點,因此已成為目前減重手術的黃金準則。美國減肥外科醫學會統計近年來每年減肥手術皆成倍數成長,2001年手術之病例已高達七萬餘例。

研究顯示,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在有經驗的醫學中心執行時死亡率約千分之三,併發症為5%。主要的危險因子是年齡超過55歲的男性,並非糖尿病本身。因此對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可說相當安全。

胃繞道手術在非肥胖型的糖尿病病患是否一樣有效則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不過對於極度肥胖且合併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一直無法經由傳統的保守性療法得到很好的效果時,以腹腔鏡執行胃繞道手術,應是值得推薦的根治方法。

(資料來源提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消化外科主治醫師 王偉)

資料來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外科 王偉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