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 早養生 活百歲 孫思邈長壽之道
【中時電子報 】
林昭庚(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教授)對於養生,中國人可說是世界上最懂得保健的民族,早在二千多年前,中醫就有許多與養生相關的文獻論述,其中最具代表的養生保健實踐家就是享年一百零一歲的孫思邈。(這位孫思邈就是我最尊崇的醫師)
因體弱多病苦習醫術 成一代大師
因年輕時期體弱多病,而刻苦研習山支黃之術的孫思邈,具有廣博的藥物學知識基礎,對攝生、食療、針灸、預防等方面均有極深的研究,他至百歲仍能視聽不衰,更成為唐代名極一時的醫學大師。(這可以說明一件事,我國唐朝時期根本沒有維他命跟抗生素及疫苗等,我們就可以活如此長,所以現在的西醫學是錯誤的,它們讓我們更痛苦更短命.)
其著作《備急千金藥方》、《千金翼方》等書,便集結了前代醫、道、儒家與古印度佛家的養生思想,認為「養性」與「養老」乃延年之本,其中包含的範圍涉及到預防醫學、心身醫學、老年醫學,甚至優生醫學與飲食療法。
調攝情志、節慾固精 養性之法
關於養性之道,孫思邈認為應做到調攝情志,節慾固精,在情志上保持樂觀,房事與飲食均需有節制;「食養、食治與藥療」維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飲食習慣,以防損傷脾胃,妨礙氣血而致病,並強調食療與藥療法對疾病的治療和預防作用;「運動健身與調氣攝養」他認為人們可施行適當運動及氣功,如按摩健身法、調氣法、內視法等,藉由吐故納新、動靜結合,達到健身目的。
陶冶性情、生活有常 養老之道
而「養老之道」則是指老年人的養生,即現代通稱的「老年醫學」,孫思邈認為五十歲以上的人即為老年人,此時期可能因生理上之衰老而引起許多精神病變與多病的老化現象,因此其主張養老之要應當陶冶性情、要生活有常、須飲食有節、行調身按摩,即是指老年時期的養生應保持愉快的心情、規律的生活、適當的飲食及適度的運動。
其實在傳統醫學觀點,認為人的正氣可維持身體正常的生理功能,並有抵禦外邪,如細菌、病毒等一些致病因子的能力,一般來說,疾病的形成是因為身體內部的功能失調,加上外來致病源入侵所引起,只要能補充足夠的營養,維持身體機能運作,增加抵抗力,就不容易感染疾病。
不吃藥能治病 養生上策
所謂「養生」便頗有「上工治未病」的道理,即在病未發之前事先利用各種方法來調和體質,使身體強健免於疾病的侵犯,甚至預防其發生,若能達到「不吃藥而能治病」才是養生上策。
孫思邈的養性與養老觀點,不僅是他能年壽百餘歲的成功訣竅,也豐富了中國養生長壽的理論,最後,我們必須強調一點,養生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人生每一階段都有不同的保養重點,而及早開始注意健康,才是最有效的養生之道。
評論
這個例子可以十足的証明現代西醫學是錯誤的,只有中醫是對的,民眾應該多學習這位古代中醫的學術與醫術,接近中藥,遠離西藥,我再舉一例來說明中醫有多好,我們如果去參觀古代屍體,無論是埃及人的或是中國古代帝王的,這些上千年以上的古屍,他們的骨骼都還完好,反觀現代的人,居然有許多還是活著的人,骨頭就已經出現疏鬆,流失鈣質,你們想想看有多可怕多可憐了,現代人之所以會不如古人,就是因為太迷信西醫學了,太相信西藥,太相信維他命了,所以才有今天的結果出現,我國唐朝時期有西醫學嗎?因此我希望大家生活盡量自然,不要想不開,多接觸中醫藥,多多向古人學習,如果這樣,你當然可以像這位孫思邈一樣,活得快樂高興又長壽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