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04 中時晚報

基因研究新突破 運用IL10 預知病兆 精準治療

邱俊吉、林妏純/台北報導

《新英格蘭雜誌》上午發表台灣參與的一項跨國性基因醫學突破性研究成果,這項由中、美跨國合作的研究,找到IL10這個抑制細胞激素之基因多型性表現,與異體骨髓移植患者之免疫反應合併症(GVHD)相關,運用在在臨床上的價值就在可因而事先了解患者未來的疾病表現,讓合併症因為預知而減少甚至不再出現,增加疾病的治療成效。

這項研究是由台大醫學院臨床研究所所長陳培哲、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曾麗慧等人與美國華盛頓大學福瑞德癌症中心基因體研究人員共同完成。曾麗慧指出,經由這項研究結果,未來可以經由患者IL10的基因型別,事先預知患者可能衍生的副作用,進而採取更進一步的預防性或是更針對病兆的治療方法。

曾麗慧解釋,IL10是控制人類免疫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細胞激素,各國進行基因體研究的研究小組都在致力於揭開IL10的神秘面紗;今天發表的這項領先成果,未來可經由其基因型引發免疫反應合併症的模式,進一步進行一些常見疾病,包括癌症、發炎疾病(如肝炎等)的基因治療研究,進而找出更對症下藥的治療方法。

台大研究團隊參與的這項跨國性基因醫學研究成果今天與美國同步召開記者會發表,研究團隊共搜集993例骨髓移植患者(規模全球最大)完成的,研究人員經由這些患者的基因逐一找出10幾、20個基因進行其基因型分析,終於在研究人員於40000多筆基因型進行繁複的分析、比對後,證實IL10-592的基因型,是一個可以預測骨髓移植患者預後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標。

研究團隊發現,IL10-592A/A這組基因型較C/C基因型可降低第三度以及第四度的免疫反應合併症GVHD,若換算為發生率,即C/C組相較於A/A組有2.5倍的機率會發生嚴重併發症。

曾麗慧說,經由這項成果,未來在臨床上就可以預知患者疾病表現,而給予患者更個人化的治療,進而增進治療成效。例如知道有C/C基因型者較易在接受異體體移植後發生肝、腸胃、皮膚等部位的併發症後,即可因為患者個人基因型表現,事先給予治療、控制或是預防這些合併症的發生。

今天發表的這項研究成果對將來基因體醫學在臨床應用上具有極大意義,也是國內基因體醫學國家型研究計畫、台大醫學研究團隊與美國醫學研究中心合作成功的先例。

評論

   患者個人化的治療這是中醫一直在做的治療 , 幾千年來沒有停過 , 能夠做到每個人都不一樣的用藥才是正確的 , 至於預知病灶 , 精準治療 , 並不需要使用基因來測試 , 優秀的中醫就可以做到 , 如果做不到的中醫就應該自我檢討了 .

   至於許多新的疾病每年被發現 , 這並非是應有的狀況 , 這些都是我們人類濫用化學藥物所產生的後遺症 , 也因此原本根本不存在的病全被製造出來了 , 人類自食其惡果 , 使得疾病更猖狂 , 人類更短命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