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營奇美醫院:抗生素「三不政策」

 更新日期:2010/08/15 12:25 記者李文生/南縣報導

一般民眾認為抗生素就是「消炎藥」或「退燒藥」。柳營奇美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邱愉心說,其實,抗生素只對細菌所造成的感染有效,對於病毒、黴菌……等其他微生物、自體免疫疾病或腫瘤所造成的發燒或發炎反應是沒有效的。(邱醫師是位正直西醫師敢說實話,值得我們敬佩。)

在熙來攘往的候診室,隨著時間而跳動的看診號碼停在某一個數字,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拄著拐杖,一拐一拐地由兒子攙扶著進入感染科診間,主訴左下肢紅、腫、熱、痛,發生蜂窩性組織炎,病人操著純樸的台語口音,告訴醫生說:「醫生,幫我『吊一罐大桶』和打一針跟以前同款的『消炎藥』就好了。」(台灣人的無知。)

另外,一名三十歲上班女性,因發燒、解尿困難且右腰痛,到門診求診,經檢查評估後診斷為急性腎盂腎炎,告知患者必須使用抗生素治療,但該名患者卻面有難色地說:「吃抗生素好嗎?會不會對身體不好,產生其他副作用?」。

在過去尚未有抗生素的時代,人們一旦得到感染性的疾病就只能靠著自己的免疫功能來與細菌對抗,別無他法。

從前的感染性疾病,高居各種死亡原因之首,造成人類很高的死亡率。自從佛萊明(Alexander Fleming)在西元1928年發現了盤林西林之後,陸陸續續就有各種天然或合成的抗生素被開發出來,使得人類有足夠的武器來與細菌對抗,進而大大降低因感染症而造成的死亡率。

抗生素並不等同於消炎藥或退燒藥。另外,因為不同的抗生素,對抗細菌的作用機轉不同而且其可殺死的細菌種類也有所不同,因此,並沒有任何一種抗生素可以殺死所有的細菌。所以,對於病患是否應該使用抗生素或用何種抗抗生素治療,最好還是經由醫師評估之後,再做決定。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多半沒有太大的副作用,而且可以減少因細菌感染所造成的併發症或死亡率;但是抗生素不當的過度使用,卻可以使細菌經由突變或其他方式而篩選出抗藥性細菌。

當抗生素使用的越多、越久時,其篩選出抗藥性細菌的機會就越高,而當這些抗藥性細菌又因不當的接觸隔離措施(例如:沒有洗手)而傳播到其他人身上且造成這些人感染時,就必須要使用更強的抗生素來治療,甚至當新的抗生素還來不及開發出來時,就有可能沒有抗生素可以治療。

抗生素這種獨特的現象,是不會發生在治療其他疾病的藥物中的。通常,一般藥品的使用過量或不當使用,頂多沒有治療效果或對病人自身產生副作用,並不會對他人造成影響。但是,抗生素的不當或過度使用所產生的抗藥性細菌,卻會為自己及他人帶來很大的威脅。(台灣一直就是如此在惡性循環中。)

如何在有效治療疾病與避免產生抗藥性之間取得平衡,需要醫師與民眾共同配合。

在醫師方面,除了要審慎評估病患是否應該使用或使用何種抗生素之外,也要符合衛生署所制定的規範。至於一般民眾,衛生署則提出了「三不政策」的建議:

不自行購買:抗生素是處方用藥而且種類繁多,一定要經由醫師評估判斷之後,再決定是否使用或使用何種抗生素。(衛生署同意讓百姓可以自行購買就是錯誤的政策。)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並不等同於消炎藥或退燒藥。對於非細菌所造成的感染是沒效的。例如一般感冒,因為大多是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所以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幾乎可自己痊癒,如果額外服用抗生素,只是徒增身體負擔並且造成醫療浪費。

不隨便停藥:針對不同的感染症,抗生素治療的療程不同,必須要達到一定的療程,才足以有效治療疾病,完全殲滅細菌。

如果只是初期症狀改善就自行貿然停藥,不但無法完全殺死細菌、無法有效治療疾病,而且也容易篩選出抗藥性的細菌。所以,適當且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才不易產生抗藥性細菌而禍及他人,也才不會讓自己在真正需要時無藥可用。

評論

    這位邱愉心醫師非常值的讚揚,希望民眾真的能夠了解她在說什麼,而且都能按照她說的去做,這樣就已經很好了。台灣還有另外一個大問題存在,就是飼養家畜、禽類等的農民,他們還是在濫用抗生素中,一年約使用掉500公噸的抗生素,這些抗生素隨著糞便流入水中,污染環境不說,身上帶有的抗生素在人吃肉後,又進入人體中,這些都必須改變,否則還是會汙染到人身上。

漢唐中醫 倪海廈謹記於佛州2010年08月15日

Hit Cou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