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診心得

  醫者,道也。術德兼備,濟世悲心。老師正應此語。易經云:【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佛家亦稱:【自渡渡他,自救救人。】,老師沒有私心地傳授中醫

  經方絕學至寶,不僅學者德福不淺,更是福蘊天下眾生。

  初來美國,到佛州桃花島取經。見老師之言簡意賅又廣聞博學甚為讚嘆,書桌壁上掛著雄鷹飛揚,直覺的認為其為金剛菩薩化身來降伏病魔。又見其對病人溫柔婉轉勸說病情,安撫其心。剛柔並濟,正如易經云 :【天之道,陰與陽。地之道,柔與剛。人之道,仁與義。】

(一)        陰陽理論

1.  內經云:【陰平陽秘】,正常人陽潛藏於陰中,正如坎水中之一陽,潛伏於兩陰之中。若是陰陽不調,陰固不住陽,則浮陽外出。或是陰寒太盛,陽不入陰,陽逆而浮出。臨床上見到病人煩躁不安(手腳燥動),身體燥熱(由其晚上睡覺時),真寒假熱(裡寒很盛,浮陽外出),小便失禁頻尿,大便溏便,清穀下利(腎主二便,腎陽浮出,腎陽虛),大汗不止(肺陽虛,心陽虛,浮陽外出),上熱下寒(下焦寒盛,陽為熱氣,浮而為上,故上熱下寒)。

2.  當浮陽外出,出期見到體溫升高,呼吸心跳加快,大汗流出。(為第一階段,陰虛狀態。)

3.  若是持續耗損陽氣,陽功能將遞減,變成第二階段,陽虛狀態。

4.  若是再更耗損,則陽氣漸弱,陽行將推不動陰,此時陰積漸漸變成陰實,就是慢性病及癌症的由來。

5.  易經云:(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吉人就是陰陽調和,陽潛藏於陰中。躁人就是陰陽不調和,浮陽外出。佛家云;吉人就是【定】。

(二)        診斷與症狀

1.  中醫看診以陰陽虛實、表裡寒熱,八綱辨證為主,但是真正做到者,少之又少。老師能以陰陽為首,輔之虛實表裡寒熱,深入三陽三陰傷寒金匱條辨中,靈活應用,又配合十問診、眼診、耳穴壓痛、經絡壓診、脈診等,得到精確診斷,治起病來有如神助,嘆為一絕。

2.  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同一個病名,病人因其weak point 顯現諸多不同症狀,而中醫是辨證治病。若甲病人有三種症狀,而乙病人有七種症狀(症狀又不一樣),當然病名是同,治起來是異。PS:症狀常常直指病源所在,故要治症。

3.  治病常有輕重緩急,急症拒按為實,緩症喜按為虛,從表入裡為陽入陰。 從裡出表為陰出陽。如表皮凸出為陽下陷為陰,瞳孔見光反應收縮快速為陽,痰飲積實為陰,肝木鬆散破洞為陽虛,木紋太密結成圈紋為陰實。陽症在表在外在淺易治,陰症在裡在內在深難治也。

4.  末學愧為西醫,深覺西醫不知陰陽。闢如便秘就不知熱性便秘與 寒性便秘,如何知承氣湯與大黃附子湯之別呢?又如頻尿也不知寒性便秘與熱性便秘,更不懂小腸火衰下焦寒盛為寒性便秘之源,如何能治?西醫之無奈如此,更遑論及陽虛之慢性病與陰實之癌症。

(三)        治療

1.  中醫知陰陽,故中藥有陽藥陰藥,而陽藥更能加強臟腑功能,如心腎之陽,水火之源。而西醫不曉陰陽,一派寒藥,如發燒退燒藥、血壓高降血壓、血糖高降血糖、血酯高降血酯、憂鬱症抗憂鬱、發炎只知殺菌不知扶陽。基本上,連清血管的活血化瘀藥都很少,有的其副作用卻很大。例如老師常講的Aspirin Coumarin抗凝血老鼠藥,禍害無窮。

2.  中醫又有溫病及經方之別,溫病派只知滋陰不知陽藥如強心之桂枝、肉桂、炙甘草、生附,及固腎陽之炮附,強小腸火之細辛等,舉凡治三陰之陽藥,慨皆不用,所以凡事溫溫吞吞,惜哉!惜哉!

3.  中藥又有甘淡滲利之陽藥,與上之熱藥陽藥,相輔相成。治療期間,常用熱藥打開陰實,就如老師說的把冰塊融化掉,會產生水出來,吾人要把水疏導出來,就靠甘淡滲利之藥。要不然水生萬物,積久成為細菌及癌症之溫床。

4.  中醫很科學,老師常用新陳代謝的經方思想,如六味地黃丸有三補三瀉,桂附地黃丸亦有陽藥為補(肉桂、炮附)。桂枝茯苓丸也是補瀉兼顧,才能去除下焦寒症如子宮肌瘤等。

5.  老師亦常用情志治療法,所謂攻心為上,醫病治其神也。例如喜能勝憂,恐能勝喜,調和情志,發而中節,與中庸之中和之道不謀而合。

(四)        老師常講:「只要對病人有利的,我就要做。」。其雄心壯志就如猛鷹,一飛衝天,萬病莫敵。但願如此神妙武林絕學經方至寶,能散播人間,廣為流傳,利益眾生,自利利人,正如佛經講的「福聚海無量」。心量大,天地就大。

(五)        謝謝老師無私的教誨,這一趟收獲真是太大了。

學生 劉醫師 敬上 2008.06.01

 老師評語 : 這位劉醫師是西醫師出身,目前自己開業中,是位皮膚科醫師,由於對中醫的喜好,而非常虛心的加入我的人紀訓練,大家可以從他的文筆上就知道此醫真是學貫東西,更可確知的他有真正的佛心,有慈悲心再加上有好的醫術,大家就可以體會將有多少人會受到他無私的照顧,真是很優秀啊。

試問大陸中醫師,何人能懂所謂陰實呢?他是西醫出身,卻能將陰實解讀的非常細緻,真是不簡單。

漢唐中醫 倪海廈 謹記於台北07/04/2008